暗箱原理(camera obscure)-400 BC:古希腊人:光线通过窗间或墙的小孔时会在相对面的墙上映出外面的倒影,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说:「小孔越是细小,映像越是尖锐分明」这种光、细洞与倒影的原理,亦即所谓的暗箱原理(camera obscure),成了以后发展摄影术中重要的观念

到了1826年,研究爆破的名家尼埃普斯(N.Niepce)在尝试了石版创作后,首次将溶剂感光与暗房效应结合,而留住了暗箱里的影像。 他用白蜡版涂上沥青油作为感光版,再浸泡于薰衣草油,终于留下所拍影像的潜像(latent image),成为史上第一张摄影作品。

而在1826年之后,有许多不同的摄影技术被发展出来,主要包括有达盖尔法(Daguerrotype)、卡罗法(Calotype)、湿火棉胶法(Wet-collodion process)、蛋清法(Albumen process)溴化银胶法(Gum bichromate process)等五种。

一日光蚀刻法—尼艾普斯和史上第一张能保留的自然景观照片
时间:1826年 尼艾普斯 法国人 太阳记录的意思
感光乳剂:犹太沥青(沥青化合物 ,特性:光照下会变成浅灰色并变硬)
片基:金属版(暗灰色)
显影剂:熏衣草油(溶剂 作用:把未光照变硬的沥青溶解)
原理:沥青经光照后变成浅灰色,而未经光照的被溶解去处,就是透明的,漏出底色的暗色, 成正像。
二 银版摄影法——达盖尔和摄影术的诞生
时间:1839年8月19日 达盖尔 法国人
感光乳剂:碘化银(镀银的铜板与碘结晶体的气体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感光能力的碘化银银版
显影:形成潜影的银版与加热的汞气发生化学变化变成碘化银成为亮部
定影:硫代硫酸钠把没有发生光照的碘化银溶解并显出底部的暗色
原理:光照变化并经过显影的汞合金成为光泽闪烁的银色,层次丰富且无颗粒,成为正像
缺点:不能复制且汞化物有毒,影响摄影师的寿命
三卡罗摄影法——塔尔博特和纸上成像
时间:1835年 塔尔博特英国人 ( 美丽 印象)
感光剂:氯化银 感光后变成暗色 无感光处显影透明
片基:纸上
优点:可以反复拷贝
缺点:成像质量太差
四蛋清工艺的进步
第一张实用的负片 1848年 尼艾普斯的堂兄弟维克特 法国人
方法:用蛋清把碘化银固定在玻璃上的干板 成为可以印放的负片
缺点:蛋清经过一个时期就会发黄 剥离会损坏影像
用蛋清制作的相纸 1850年 埃瓦德 法国人
干板可以在野外曝光然后带回实验室显影,玻璃干板法综合了达盖尔法图像清晰和卡罗摄影法能够复制的优点,遗憾的是玻璃太重,不易搬运,而且需要长时间曝光。
五火棉胶湿版法——锐利清晰的图像及可复制性
时间:1851年 阿彻 英国人
火棉胶使感光乳剂和玻璃结合在一起,但是火棉胶必须在没有干透的情况下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缺点:整个过程必须带着暗房。安布罗法和铁板法就是火棉胶湿版法的延伸。
六卤化银乳剂和赛璐珞胶片的发明
时间:1871年 马多克斯 英国人
研制出新的感光乳剂的配方 拍摄前把乳剂涂在玻璃上使用或带上涂好的干板拍摄
1874年 肯尼特通过高温熟化法提高了乳剂速度并在商业上得到很快推广
赛璐珞的出现取代了以玻璃铁板作为片基并于1888年用于胶片片基
七 乔治—伊斯曼和柯达公司对摄影大众化的贡献
1888年 乔治—伊斯曼推出第一款柯达相机使摄影大众化
1930年 柯达公司在商业上推出全色性乳剂 对照片的影调作了大幅度改变
1986年 柯达公司生产黑白胶卷时使用格状颗粒乳剂制造出柯达T-MAX专业胶卷

1890年 英国化学家和业余摄影家德里菲尔德和瑞士人赫特发表了他们对光线 曝光 乳剂感光度显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他们创始的光度学和密度测定法开辟了感光测定这一学术领域,为感光学奠定了基础。
黑白摄影主要感光材料 技法的发展变迁简表
达盖尔摄影法 1839年——1860年
卡罗摄影法 1840年——1860年
火棉胶湿版法 1851年——1880年
安布罗摄影法 1851年——1880年
铁版摄影法 1853年——1930年
胶棉干板法 1856年——1870年
明胶干版法 1871年——1980年
胶卷/页片 18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