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到底是什么,说“完形”似乎也很难理解,简单来说,它是人类的知觉系统所感知的客观形象的整体结构和形式。这里有几个要素:
一、人们所感知到的客观形象是经过知觉系统组织过的,与真实的形象可能会有所区别,甚至是错觉。这个组织过程是有大脑的感官先验参与进来的,“先验”受人的年龄、民族、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影响。例如,一幅著名的错觉画,当儿童观看它时,能够看到的只是围拢在一圈的海豚,而成人在观看时,看到的首先是一对裸男女,可能在仔细辨认之后才能觉察到海豚的存在。
二、感知到的形象是一个尽量趋近简化的整体样式,不是各部分元素简单的和。例如我们在看到体育场里看台上观众掀起的人浪时,一下就会被波浪的形式所吸引;再比如,当一幅人像照片中,背景里一个树枝的枝丫从人的头部伸出时,我们很难再把人和树枝分开体会,而会看成是人的头部长了一根树杈,会让人觉得很别扭。这是因为拍摄时我们的关注点过分集中于被拍摄者,而当看到照片时,知觉的整体性起了作用。
三、“完形”具有变调性,即如果改变某些元素的属性,整体的形式不变。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一首乐曲,我们换个调子来演奏,还能听出来是这首曲子,甚至当有部分音符走了调,我们依然能从整体上分辨出该乐曲。同样,一幅照片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尺寸、明暗乃至色彩时,依然能分辨出照片中的景物。
理解格式塔的概念对摄影实践有什么帮助呢?我认为它可以改善我们对客观事物和影像的感知过程的认识,重新审视我们的摄取影像的方法。一幅照片的内容在被观看者“意识”到之前,会经历拍摄者的观察、摄取、制作,以及观看者的感知这几个主要过程,如果我们能够了解每一个过程中有哪些因素对于画面内容的呈现结果会产生何等的影响,那也许我们对于作品的表达就更具把握性,少一些刻板、盲目和碰运气。
格式塔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是力的动态平衡,这是借鉴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不同的视觉刺激物在我们的知觉系统里形成不同的整体形式,有些形式本身很均衡,会令我们感觉很和谐,而有些形式会令知觉系统产生紧张感,使其尽量以反作用力去平衡产生的张力,以求得我们所感知形象的稳定和简化。这个追求平衡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觉系统对所感知结构的组织过程,格式塔理论从中总结出许多个组织原则,用以分析客观事物是如何被知觉主体所感知的。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最具代表性的几条原则,以及它们对于摄影创作的可借鉴之处。
1、图形与背景关系(也被称为图形-基底)。通常能引起我们注意的视觉元素我们会看作一个画面中的“图形”,而其余部分则被看作“背景”,处理好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对画面中主体的表现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的拍照时要突出主体就是这一原则的体现。这一原则有如下理论:图形与背景不会被同时注意(前面海豚与人体即是一例);面积小的元素、临近的相似元素以及完整简单的元素容易被当做图形(头上生树杈的人像照片就是由于树杈和人像在画面中结合成了“图形”,一同从“背景”中分离出来);哪些元素会被看作“图形”有时会跟观看者的生理状态(如对颜色、形状的敏感程度)或心理状态(如民族文化、学识、观看经验等)有关。有了图形背景关系的概念,我们就会在考虑作品受众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在观察、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中,想办法把我们要表现的主体尽量以容易分辨的“图形”形式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把与主题无关的元素“隐藏”到“背景”中去。这些办法通常有:简化背景,增强色彩反差,增强明暗反差,增强运动和静止态势的反差,增强主体与背景在概念和象征意义上的反差等等。
2、接近性和连续性。位置临近的元素容易被看成一个整体形式。这个原则告诉我们,在画面中主体元素应尽量远离与主题无关的明显的视觉元素;两个本不相干,但都与主题有关的元素,我们可以通过让它们距离接近而成为一个整体结构。法国摄影师罗贝尔.杜瓦诺那幅著名的毕加索和面包的肖像,就是利用这一原则制造了画面的趣味性。
3、相似性。视觉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方向等属性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感知为一个整体。这样的元素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容易构成节奏感和趣味性。在民俗、生态和风光等题材摄影中,很多摄影师都擅于利用这一原则,构成有气势或有趣味的画面。
4、完整和封闭。有些视觉样式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或残缺的图形,知觉系统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完整样式。这一原则若利用好,能构成画面的张力,若不加注意,还可能造成画面的缺憾。例如,在拍摄接力跑运动员交接棒的画面时,如果抓取到下一棒运动员向后伸出手马上就拿到接力棒的瞬间就会比已经把棒接在手里更有张力一些,这是封闭性倾向受到不封闭结构的阻碍在起作用。在另一些时候,例如拍摄一幅标准的人像照片时,如果被摄者身体的某一关键部位(如手或脚)恰恰有一小部分被截取到画面之外,知觉系统由于其完整性倾向受到阻碍也会在大脑中形成张力,但这样的张力给我们带来的可能是缺憾感。不完整图形到底产生积极的张力还是消极的张力,情况是比较复杂的。现代摄影流行的开放式构图是对这一原则的积极探索,即通过不完整、不封闭、不对称等物理结构上的不均衡制造视觉张力,构成能表达强烈感受的格式塔。深入了解相关因素对整体样式的影响,并不断从实践中总结,才能用好这把双刃剑。
5、好图形倾向。观看者在感知图形元素时,会尽可能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和稳定。知觉系统的接近性、相似性和完整性等原则其实都跟好图形倾向有关系。当画面中的元素依据以上原则有机会构成更简单、更稳定的结构形式时,知觉系统就会容易把他们当作一个整体来感知;反之,感受到的可能就是杂乱感。一般的摄影构图入门教程教导我们的S构图法、三角构图法、对角线构图法等等其实就是受惠于好图形倾向的组织原则。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原则,我们当然还可以超越那些刻板的构图法则。
以上仅仅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主要原理,格式塔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为我们总结出大量有用的理论。这些原理往往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我们在实践中须能够综合分析和应用,并且形成下意识的反应。要进一步学习,我还推荐阅读:
阿恩海姆著的《艺术与视知觉》和《视觉思维》
施特勒贝尔等著的《摄影师的视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