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1958年的 失控 是洛克威尔照片写实主义的一个例子。

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1894年2月3日-1978年11月8日)是美国在20世纪早期的重要画家及插画家,作品横跨商业宣传与美国文化。他一生中的绘画作品大都经由《星期六晚邮报》刊出,其中最知名的系列作品是在1940和50年代出现的。如《四大自由》与《女子铆钉工》。

生平
到1942年
诺曼于1894年2月3日出生在纽约市。14岁时由高中转学到Chase Art school,之后进入国家设计学院就读,最后转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中。在那里他受到Thomas Fogarty、Geroge Bridgman及Frank Vincent Dumond的教导。他早期曾为《圣尼可拉斯杂志》画过商业绘画作品;以及美国童军协会的刊物《童军的一天》长期插画,还有其他青少年出版物。

他第一份比较重要的工作是在1912年,为作家卡尔·哈里·克劳迪的书《Tell Me Why: Stories about Mother Nature》做全书的插画,这也是他第一份书本插画的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诺曼加入了美国海军,起初军医因他体重过轻而拒绝他参军(他离标准体重差了8磅),后来他花了一晚狂吃香蕉、甜甜圈和大量饮料之后,体重总算过关,然而他在海军中被分到的工作却是军中画家,与体力劳动没有关系。

诺曼在21岁时搬到了纽约州的纽洛雪镇(New Rochelle),并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与一位卡通画家Clyde Forsythe合租),他的室友当时正好在为星期六晚邮报工作,并顺带引荐诺曼在1916年,开始为星期六晚邮报画封面。1916年5月20日,是他第一幅作品《Boy with Baby Carriage》被刊出的日期。同年他娶了艾琳·欧康诺(Irene O’Connor)为妻。1930年,他与艾琳离婚,并很快的与小学教师玛莉·芭丝桃(Mary Barstow)结婚,生了三个孩子,分别是贾维斯Jarvis,汤玛斯Thomas和彼得Peter。1939年,诺曼举家搬迁到佛蒙特州的阿灵顿镇Arlington,生活趋于稳定,并以阿灵顿镇为灵感来源,画出了许多美国小镇生活的主题画。

1943年到1963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诺曼在七个月内完成了《四大自由》的系列画作,体重也下降了15磅,此系列画作是根据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全球人权演说:“人有四种自由,分别是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而画,在1943年由星期六晚邮报出版,美国财政部随后在16个城市中举行原画作的巡回展,以推销美国战争公债(War Bonds)。同年,诺曼的画室起火,损失了不少画作和财产。

1953年,诺曼的妻子玛莉骤逝,诺曼因过度伤心而暂停绘画,并开始与儿子Thomas一起撰写自己的传记,此书在1960年出版,星期六晚邮报并以一共8本精选集的方式陆续推出,第一本的封面就使用了诺曼广为人知的三人自画像(Triple Self Portrait 图片[失效链接])。

1961年,诺曼再婚,第三任妻子是退休的小学教师莫莉·庞得森(Molly Punderson)。1963年,他正式辞去在星期六晚邮报的工作(总计划了321幅星期六晚邮报的封面)

1964年到1978年
1964年开始,他为Look杂志的公民权、贫穷、太空探险等主题自由绘画。也开始替著名人士画肖像,如美国总统艾森豪,甘乃迪,詹森,还有其他世界知名人士如埃及总统纳瑟和印度总理尼赫鲁。

诺曼长年以来倍受广告公司欢迎,因他的画作带有直接的观点,并充满了有趣的细节。他曾为知名小说《汤姆历险记》在内的四十本书画过插图,并定期为美国童军的年历提供插画(1925年到1976年),其中最知名的《四季》画作被出版商Brown & Bigelow以各种纪念品方式,如书签、目录、海报、邮票、扑克牌和真人玩偶等畅销了17年(自1947年开始),一直到诺曼的晚年,他开始创作比较严肃的主题画作(如种族与人权等)之后,才渐渐的脱离了商业插画家的头衔。

目前在美国麻州的史塔桥市保管有诺曼的574幅原作,并于1969年成立有诺曼·洛克威尔博物馆,他的画室也在每年的5到10月间对外开放,1977年诺曼以“显著的描绘国家人物风土”为名,获得了总统自由奖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这是美国公民的最高荣誉。隔年他以84岁的高龄过世。

关于诺曼画作的评论

诺曼是一位相当多产的画家,尽管他曾因画室失火而失去了在1943年之前的大部分原画,今日印有诺曼画作的老杂志拍卖价一本可达上百美元。

诺曼大部分的画作都有点过于甜美、乐观,特别是为星期六晚邮报封面所画的作品,更加深了“理想美国世界”的印象。因此在许多当代艺术家眼中,诺曼的画作被视为矫揉造作而且仅有物质表面的。在许多艺术评论中,都仅称诺曼为插画家、并非艺术家或是画家。仅管诺曼对此不以为意,他也比较喜欢称自己为插画家,但有些诺曼的画作确实深入人心,充满力量的打动了观者的看法,如《我们共视的难题》(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以废除入学的种族岐视为主要题材,画出了一个非裔小女孩被白人联邦警察保护去上学,经过了一个有种族岐视者标语的涂鸦和被砸碎的番茄。这幅作品也许不适合放在杂志封面,但却是诺曼今日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诺曼将美国传统价值观在整个1900年代的转变用细腻的画笔一一纪录下来,使他成为了一位相当特殊的美国画家,这也是今日他仍有许多爱好者的原因。

主要画作
《禁止游泳》(No Swimming;1921年)
《四大自由》(The Four Freedoms;1943年)
《去与回》(Going and Coming;1947年)
《六局下半》(Bottom of the Sixth;1949年)
《对镜女孩》(Girl at Mirror;1954年)
《结婚证书》(The Marriage License;1955年)
《三人自画像》(Triple Self-Portrait;1960年)
《金律》(Golden Rule;1961年)
《我们共视的难题》(The Problem We All Live With;1964年)
《邻家来的新孩子》(New Kids in the Neighborhood;1967年)

洛克威尔美术馆链接。

《传播谣言》,1948,可以从这幅画看到流言最终的结局。这幅画在这次拍卖中以八千五百万卖出。

诺曼·洛克威尔的世界 -从诺曼·洛克威尔的画看美国

诺曼·洛克威尔(Norman Rockwell,1894-1978)在美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廿世纪最著名的插画家,主要在《周六晚报》(Saturday Evening Post)与后来《瞭望》(Look)双周刊和《生活》(Life)杂志作封面画。他的画生动地展现美国的小镇生活。他可能是历史上最能用画来讲故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不但使人发出会心的微笑,它更能让人不忍释手。虽然有人认为他早年的画“广告味”太浓,只看光明的一面。但总的来说,他的画还是最佳的“美国浓缩”。
他最脍炙人口的画可能要推那幅《三人自画像》了。在妻子玛丽去世以后,他因为极度伤痛,停止了一段时间没有作画。1960年,他和儿子托马斯合写了一本自传。这本传记的简介分八次登在《周六晚报》。这幅画与第一期同时刊出。画面上,除了左上角几幅小素描,他把自己一共画了三次,在画界是创举。右上角可以看到丢勒、伦勃朗和梵高的自画像。他一生最佩服伦勃朗。有一次,他到阿姆斯特丹的伦勃朗博物馆看画。在里面他大声“问”伦勃朗说,你看我的画怎样?当然没有回应,他出来告诉人说,伦勃朗没有置评。
其实,这种三人自画的方式也非洛克威尔首创,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例如这幅:

干普(Johannes Gumpp),1646
但是,由于他画的绝大多数是插画和广告画,所以,他的作品并没有受到艺术界的重视。他自己也接受这个事实。然而,这并不减低人们的喜爱,反而藉着大量印刷,流传得越广了。因着他的画通俗、传神,所以笔者特别提出来介绍。老实说,我个人感觉,他的画比那些廿世纪的波普画家(例如安迪·沃霍尔)更能代表美国。
在他去世后,有过一阵子的沉寂,近年来他的画又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有幅失踪的原画《离家》,2006年当收藏家去世后,后代在家里的夹壁里发现,由苏富比拍卖,最后卖价是$1540万美元。这幅画描绘一位父亲送儿子去上大学。父子俩坐在卡车边。父亲可能就是卡车司机。他心情沉重,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儿子一身新衣,口袋里塞着火车票,兴奋地东张西望。真是传神之作!

《走到教堂》,1952,可以看出正在破落中的市中心,此画1953年被《周六晚报》使用。

《三人自画像》,1960

《离家》,用于1954年9月25日《周六晚报》封面
此外,早先在2002年,一幅《女子铆钉工》的原画卖了将近五百万美元。这幅画描述美国在二次大战时,因为男子都去参战,有六百万女性进入工厂。这是美国接受穿长裤的女子出现公开场合的开始。

《女子铆钉工》,1943
你看,它是否与下面这幅有些共同点?

米开朗基罗在梵蒂冈的西斯廷小堂天花板上所画的《以赛亚》,1508-12
这幅《不准游泳》描绘几个孩子在不准游泳的池塘里游泳,被人发现后,那种夺路而逃的窘态。

《不准游泳》,1921
这位清纯玉女顾影自怜,我想也会激起许多人的共鸣吧?

《对镜的女孩》,1954
教室里老师忽然出现,受到惊吓的孩童一阵忙乱。你看到黑板上那祝福老师生日快乐的别字码?还有地上的粉笔,桌上的礼物,以及小男孩头上的黑板搽(不知道是哪位同学的恶作剧!)。这幅景象能不叫琼斯小姐感动流涕吗?

《琼斯老师生日快乐!》,1956
下面这个离家出走的小男孩,在店里碰上了警察伯伯。尴尬吧?

《离家出走》,1958
你看,那个新手上路,被这些老手们上下打量,那副模样可真让人担心啦!

《新手》,1957
《黄金定律》是采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7章12节:“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藉着这幅画,洛克威尔要告诉美国人民,耶稣的这段话也是全世界绝大多数宗教所共同遵行的。如果我们都能这样去行,这个世界该会有多美满啊。

《黄金定律》,1961
诺曼?洛克威尔工作努力,一生所作的原画有四千多幅。他1943年以前的原画大多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其余绝大多数都由私人或机构所收藏。

《原来爸爸就是圣诞老人!》,1956
许多严肃的评论家或艺术家总认为,洛克威尔只是位“插画家”,他的画不过是为印刷设计的,色彩简单而平面。然而,许多看过原件的人说,事实并非如此。他油画的原件色彩精细,用笔变化多端。他们说:“你不能从印刷品中看出他绘画的功力。”从早年开始,他作画的时候,总在画布上方贴着一张写着“100%”的纸条,就在提醒自己,每幅画都要用百分之百的精力摆上。
不过,他大部分的画的确很少触及社会上的负面现象。甚至在美国大萧条期间,或是在战争阴影之下,他还是只描绘人们生活中幽默可爱的点点滴滴。例如1938年的这幅《影帝-女孩心中的偶像》。

《影帝-女孩心中的偶像》,1938
连洛克威尔自己也说,他不知道怎样去画邪恶的题目。可是另一方面,这种印象也并非完全正确。例如这幅《族谱》显示,许多白种人家庭的出身并没有那么高贵,有些还可能是海盗,祖先中也可能有其他有色人种,其反对种族主义的色彩相当明显。

《族谱》,1959
这幅《祝谢》我感觉更有讽刺的意味。只有母亲和孩童在作谢饭祷告,两位成长的孩子都在抽烟看报,两者间有着强烈的对比。

《祝谢》,1951(用于感恩节)
这种对社会批判的画作,在他1961年与退休的英语老师结婚以后就更为明显了,因为这位老太太是位关心社会公义的积极分子。例如1964年的《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就是一幅极富时代意义的画。

《我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1964
这幅画捕捉了美国民权运动史上一个重要的图像和里程碑。为了响应联邦法院的命令,1960年11月14日,6岁的鲁比?布里基斯(Ruby Bridges)是美国南方第一个步入黑白合校的黑人孩子。住在新奥尔良市的布里斯基夫妇,同意让他们的女儿鲁比作为打破黑白分校的先锋。这次创举一共有6位黑种小孩参与,他们一举一动受到了全国媒体高度的重视。
洛克威尔选择从鲁比的视角高度来作画,让观众有真实的参与感。有如礼拜天上教堂一般,鲁比穿着整齐干净的白色衣服。她左手拿着文具,一个人挺身昂首地走在四个大汉中间。她后来说,看到那么多的人在那里围观,还以为有什么节庆活动呢。我们从画里可以看到动乱的迹象,墙上不但留着“黑鬼”(nigger)的字迹,还有刚刚扔过来的番茄留在地上,这个背景与鲁比天真的表情成为强烈的对比。我们虽然看不见他们的脸孔,这四个白人大汉可都是双手握拳,带着臂章的联邦警官。这幅画透射着种族歧视的丑恶和联邦政府的决心,真是栩栩如生,胜过千言万语的描述。

《南方的正义》,1965
这幅《南方的正义》记述1964年夏天在密西西比州,三位民权工作者被白人种族主义者谋杀的事件。因为白人间彼此的袒护,美国法院几十年都找不到真正的凶手。它说明,人们心目中的仇恨和歧视,并不因为制度的修正而可以立即消除。就算制度修正了,改变人心的工作还是个漫长的路程。如果当年约翰逊总统没有不顾保守人士强力的反对,而不去推行“民权法案”,那么今天会是什么光景?我真是不敢想象。因为推行“民权法案”(当然还有越战的因素),使得他得罪了自己南方的票源,以至于在1968年大选时落败,这个代价也是不小的。
在画里,已经有一位民权工作者被杀害了,其他两位正面对着一群陌生的凶手。虽然我们只能看到凶手们的影子,但是我们知道,那结局是很悲惨的。
四大自由
洛克威尔可能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他响应小罗斯福总统1941年1月“国情咨文”演讲所绘的“四大自由”。当时二战正在欧洲如火如荼地展开,而美国民意反对参战的意愿很高(美国是在1941年底珍珠港事变后才参战的)。罗斯福藉着这次“国情咨文”希望唤起民众认识自由的重要,而不只是满足于舒适的生活。面对纳粹的极权统治,和其对全人类自由的威胁,他期望将来的世界是建立在人类四大自由的基础上。这四者是:“言论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可以说,他为了对抗纳粹的侵略,立下了道德的基础,而不只是诉诸于爱国心或者美国的利益。
洛克威尔被这个演讲所深深地感动,他花了7个月的时间,专心画了这四幅画,画完后,人也瘦了15英磅!在1943年《周六晚报》逐期刊登以后,美国财政部把这套原画拿到16个城市去展览,并因此募集到1亿3千2百万元的战争公债。
值得注意的是,罗斯福总统的四大自由与美国宪法《人权法案》第一修正条款所列的: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出版自由、和平集会权利和向政府请愿、申冤的权利,这五点稍有些出入。这可能是因为罗斯福关心的是普世的基本需求,而不是美国的特殊国情。

《免于恐惧的自由》,1943
洛克威尔给《免于恐惧的自由》所选的题材很温馨,虽然这个自由所牵涉的课题很严肃,因为当时在纳粹德国生活下的人就没有这个自由权,犹太人正在集体被屠杀,日本在中国和亚洲也正在制造恐怖和屠杀。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对夫妇,他们正照顾着两位孩子入睡,说不定母亲还刚刚给他们讲完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到地上躺着的玩偶和楼梯间射进来柔和的灯光,一片安静、祥和的气氛。
大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热爱洛克威尔的画,也是他原画的收藏家。他曾提到在《太阳帝国》这部电影里面,他不但借用了这幅画的情景,描述这个在战乱中住在上海的家庭,后来当这位小男孩被送到日本集中营里面的时候,皮箱里就带着这幅画的印刷版。虽然这个插曲在时间上不太准确,但却是意义重大。这位与父母冲散,被关在集中营里的孩子,拥有了一张能够给他安全感的图片。

《免于匮乏的自由》,1943
《免于匮乏的自由》用的是感恩节大餐的镜头。我想它对美国人的意义可能更为重大。

《宗教信仰的自由》,1943
《宗教信仰的自由》(又作《崇拜的自由》)是洛克威尔比较满意的两幅之一。画的上方还写着:“各人按照自己良心的选择”,这真是宗教自由一个贴切的表达。没有人(包括师长、官员和邻居)有资格告诉你如何去崇拜,到那里崇拜,或是崇拜谁,因为他们无法取代你的良心。

《言论自由》,1943
《言论自由》这幅画是四幅中最受重视的作品,也是洛克威尔本人最喜爱的一幅。它描绘在镇民大会中,一个原本内向的人站起来发表异议。众人虽然不见得同意他,但却尊重他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这是民主风度的表现之一。言论自由、表达自由与出版(新闻)自由常常被相提并论,它是尊重并保护公民的表现,让他们可以凭着良心发言。民主的可贵并非因为它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不应当是个由大多数民意作决定,而消灭异声的(专制)制度,正确的民主是尊重,甚至保护,少数人的权益的。
但是所有的权利都有其责任和限制(制衡)。例如,我不可以假藉言论自由去伤害、毁谤他人。这中间的尺度就是法律和政治的议题,是有其政治和社会条件的。一个政治制度在观念上如果不看重个人的价值,不以保护弱势族群为己任,它就不会重视言论自由。洛克威尔这幅画就暗示了,这种尊重是自明的,它正与基督教的教义相吻合,深植于美国人的心中。(这里有个小插曲,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右后方画家自己的部分面孔?)
但是,相对于执政者的观念,这些责任和限制还有另一个先决条件,那也就是约翰·亚当斯总统1798年所说:“我们的宪法是只为有宗教心和有道德心的民众所设立的。它不适合用于管理任何其他的人群。”
我深深觉得这句话就是美国建国的关键点,有人说:“美国的宪法是建立在基督教信仰的基础上”。我认为,那远不如这句话:“美国的宪法是为有宗教心和道德心的人所设立的”要来得准确和恰当。面对一批暴民或强盗,就是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济于事。
可是,随着美国社会的多元化,以及宗教心和道德心的下降,我们也看出“言论自由”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色情行业的泛滥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公然色情买卖受到法律禁止,但是各种渲染色情的娱乐方式和出版却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使得许多青少年的身心受到残害,这难道是保护言论自由所必须付的代价?
又例如为了保护少数人的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社会上加强立法,制止“仇恨犯罪”(hate crime)的发生(例如种族歧视、性向歧视、宗教歧视)。但是它也常常被用来保护另有企图的“活跃分子”,把道德议题转换为法律的问题,反而制止社会良心的发声。这难道是一个自由社会无法避免的“必须恶”(necessary evil)吗?
又到了选举的时候,特殊利益集团、政党和候选人不择手段,造谣攻奸,扭曲丑化,完全失去了“言论自由”的原意,让人看到民主政治最丑恶的一面。这种行径,其实在美国开国先贤的政治斗争中就开始了。只不过是“于今为烈”罢了。
但是,如果我们拉长距离,知道无论如何立法,政治程序本来就不是完美的。如果把制度建立在这个认知上,如此来看,美国的经验或许反而说明了,表面的“和谐”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在混乱中还能维持彼此尊重,还能够守法。
这表明,因为人类的堕落,民主与自由无法避免地会是乱糟糟的,也必定有其黑暗与不公的一面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能单用隐恶的方式维持表面的太平。其次,更是因为堕落和腐败不仅表现在民众的一边,也表现在执政的一边。因此一个由宪法保护,有制衡机制(checks and balances system)的民主和自由的制度,是在不完美的现实中最合理的管理方式。至于实行得是否完善,那就要靠人民的素质(文化、宗教、道德心)和政府的智慧来决定了。
我不知道洛克威尔作画的时候,或是历史学家与哲学家威尔·杜兰在那期《周六晚报》写相应文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这些,但这却是我个人心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