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印相法 Albumen Process 主要是十九世纪中叶由法国人Louis Désiré Blanquart-Evrard所发明。约略在1850-1890年间成为最常用的印像法。
蛋白印相法主要是用在藉由使用蛋白(通常是藉由鸡蛋取得)来结合感光乳剂(emulsion)与纸基的一种像纸的制成方式,通常是使用以接触印样的方式,让火棉胶版负片(Collodion Plates)可以印出正相的相纸,并在当时广泛使用在商业用途。

蛋白相纸约略的制作过程如下:
1.以蛋白涂布均匀感光乳剂与氯化钠在一张纸上,由于蛋白的关系通常可以得到一张平滑的相纸。
2.将这张纸浸在销酸银(silver nitrate)溶液中使之成为感光材。
3.将相纸在全黑之处晾干。
4.将这张相纸以接触印样的方式在负片下曝光,当时的负片通常是火棉胶玻璃版。而这个印样的方式通常是在阳光下进行,在影像显出后以水洗和定影处理,并不需要经过显影程序。

详细的制作方式可参考Chad Jarvis所写的Creating and processing albumen paper乙篇文章,里面有详细的制作介绍。

在这种工艺中,蛋清中的蛋白( albumen )用来将成像所需的化合物固定在纸基上。所用的纸据称越薄越好。制造这种相纸,需要有两遍覆膜 ( coating )。第一次是制造蛋白涂层,其必要的成分是蛋白( egg white )、氯化铵( ammonium chloride )或食盐、纯净水和 28% 醋酸( acetic acid )。化学品混合后在冰箱中静置一周以上,据说时间越长效果越好。第二次覆膜是硝酸银图层,必要的成分是硝酸银( silver nitrate )和纯净水,也可以加入重铬酸钾( potassium dichromate )用以控制反差。覆膜可以用画笔涂抹,或者是用漂浮( floating )的方法,让相纸漂浮在溶液上。我们这次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做 两次蛋白覆膜,一次硝酸银覆膜。后测试发现银粒分布不均,最大密度很低,效果呈沙粒状,后做第二次硝酸银覆膜,效果较好。
硝酸银覆膜之后,硝酸银和蛋白涂层中的氯化铵或氯化钠反应,就产生了氯化银( silver chloride ),在紫外线( Ultraviolet )的作用下,其分解出银,从而在相纸上产生出影像。现在的相纸属于显相纸( developing- out paper, DOP ),其中的氯化银和溴化银( silver bromide )在感光后并没有完全分解为银,而是变为激发的状态,就是潜影( latent image ),需要在显影液的作用下才能还原为银。而蛋白相纸属于印相纸( printing-out paper, POP ),不需要显影的过程,在印相的过程中就完成银粒的还原,得到影像。
相纸制作好后,将相纸和底片仿佛印相框( contact print frame )。使用的底片以曝光过度、反差过高的底片为佳。将印相狂带至阳光下或其他紫外线源进行曝光。阳光中的紫外线因季节和时间而异,夏日正午最强。 此次实验( 10 月份),中午时很快可见相纸的变化。未和底片接触的部分反应最快,很快变为紫色。印相过程中可以回到室内观看效果,或是观察未和底片接触的 部分,达到最大密度后会产生一种偏绿的反光。
对于普通相纸都是先定影( fix )后使用调色液( toner ),但是有资料表明蛋白相纸先调色效果较好。使用的是金调色,调色液成分是氯化金 ( gold chloride )和硼砂( borax )。印相完成后水洗 10 分钟,然后金调色 5-8 分钟,水洗,之后定影( fix )、水洗、海波清除 (hypo cleaner) ,最后水洗三十分钟。
从印相到最终结果还是有较大差别,调色液会增加暗部密度,对亮部影响较小。定影液有一定的漂白( bleaching )功能,会降低整体密度。

蛋白印相;
使用了4只鸡蛋,取蛋清,搅匀后放冰箱冷藏几天后,加入冰乙酸、氯化钠(基本按照那本教程来,只是我经常忘了,所以都放置时间长了),搅匀后放置两天,离心过滤处理得到蛋白涂抹液;
使用康颂普通水彩纸,先涂布蛋白涂抹液,晾干后,涂布15%硝酸银溶液,然后晾干再印相;
感觉主要问题是:
1、俺没有暗房灯,灯泡套上红塑料袋,还是有灰雾,这个问题再想办法解决吧;
2、舍不得像老外的视频上那样操作,采用漂浮法涂布感光剂,但是用涂抹法不容易涂布均匀,看着感光剂都刷好了,没想到还是有没影的地方,可能是一开始接触感光剂的纸上,银消耗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