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色型显影液(Pyro Staining Developers)的使用是一个似乎会把摄影师划分为两大阵营的话题。一方面,在此类显影液中,使用者可以发现几乎所有超乎寻常甚至是神奇的优秀品质,相比于普通显影液,其具有更强的边缘效应,更好的亮部和暗部细节的分离,更高的分辨率和更细的颗粒。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普通显影液也同样可以获得相似的结果。

历史上染色显影剂的应用
所有现代染色型显影剂都是以连苯三酚或者邻苯二酚为主要还原剂。连苯三酚是应用最早的有机显影还原剂。它由Regnault在1851年首先引入,同年,Frederick Scott Archer将其用于他新发明的火棉胶湿板的显影。从此连苯三酚成为十九世纪最为受欢迎的显影剂,所有美国西部的重要湿板摄影师都使用它,包括William HenryJackson, T. H. O’Sullivan, Carlton E. Watkins等,湿板的尺寸从11×14到18×22英寸。
邻苯二酚在1880年引入,尽管被认为更为稳定可靠,但并未像连苯三酚一样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
在1910年之后,连苯三酚不再受欢迎,被其他显影物质所取代。连苯三酚显影液被广泛认为能够比其他任何显影液产生更清晰的边缘和更明显的影调分离。同时灵活性也最好,浓度高时产生高反差的负片,浓度低时则相反。但是连苯三酚也有很多导致其没落的缺点。连苯三酚只在酸性溶液中稳定,与大量亚硫酸盐或碳酸盐混合后会很快变质。因此这些配方的工作液都易于氧化而导致使用寿命较短,而这一特点能够导致由空气氧化引起的很强的整体染色(general stain)。更重要的是,染色影像的密度难以控制,这一指标受到搅动方式和强度、显影液中保护剂的用量,以及与胶片单位表面积对应显影液的量,等等因素的影响。最后一点,如果显影剂是只有连苯三酚时,则会有很大的感光度损失。在胶片显影远未如今天这样以科学方法完成的当时,不可能,至少是很难控制所有的这些因素来获得稳定持续的显影效果。非染色型的配方克服了由不稳定染色带来的一些问题,但也没有了染色的效果,从而失去了染色型显影液独特的印放特点。

现阶段染色型显影液的应用
几十年来,还在坚守的染色型显影液主要是ABC Pyro。很多西海岸的摄影师,包括Edward Weston 和 Morley Baer,过去都使用ABC pyro,而今Michael Smith也提倡用它处理用于接触转印的AZO相纸。ABC Pyro据说是最难以掌握和最不稳定的配方,但同时又能够产生极佳的效果,“在阶调和细微高光分离方面超过绝大多数其他染色型显影液”。
第一个为现代胶片所研制的显影液配方是John Wimberley 的WD2D配方。该配方采用米吐尔与连苯三酚配合,避免了感光度的损失;相比ABC pyro等老配方,所得相片的颗粒要少很多。今天仍有很多摄影师在使用该配方,还有一种改进的版本,叫做WD2D+。
现今很多人对于染色型显影液有兴趣,这要归功于Gordon Hutchings的PMK配方,一些杂志和书籍在1991年首次介绍了该配方。Hutchings认为PMK是适宜现代胶片乳剂的一种通用显影液,可用于多种显影条件,容易操作,其设计目的就是获得最大程度的影像染色(image stain)和最小程度的整体染色(general stain)。PMK显影过程中,在银被还原的区域内会同时产生黄绿色的影像染色,这种染色的程度是与银的量成比例的:阴影处最少,高光处最多。因为印放时曝光光线将染色视作增加的底片密度,则整体底片的密度等于银密度和染色密度的总和。结果,染色物质填充银颗粒之间的空隙,从而掩盖了银颗粒,使得锐度提高而且最终相片的色调更好。这一作用对所有尺寸的胶片都有效,对于35mm胶片和卷装胶片则尤其显著。Steve Simmons 如此形容这种作用:“换句话说,没有像灰雾一样的整体染色,只有一种如同额外密度的染色。底片上影调越高,这种染色越多。结果就是,要在照片上产生同样的高影调,染色型显影液处理底片上所需的银密度低于用普通显影液处理的底片,产生高调所需要的额外密度就由染色来提供。高调区域更低的银密度就可能在相片上产生出非常干净、精细的高光,而与任何非染色型显影液所产生的影调都不同。”
近几年,三种另外的染色型显影液已经为人所知:Rollo Pyro/ABC+,Diaxactol,Pyrocat-HD
Rollo Pyro显影液能量较高,显影时间大约是PMK的一半。适用于滚动式冲洗(rotary processing),整体染色较低,得到的胶片感光度与PMK相似。Diaxactol是一种双浴的邻苯二酚显影液。

染色型显影液的优势
一些假定和事实
染色型显影液的支持者的说法既来源于实际操作,也来自于理论推导。其中最重要的如下:
1.影像染色与银密度成比例,并且染色可掩盖银颗粒,因而提升了影调,降低了颗粒效应,在高光区域尤为显著;
2.高光分离,锐度,分辨率得以提高。染色型显影液比其他显影液产生更为显著的边缘效应,这是由于在显影过程中银离子迁移极为微弱,从而产生更为精确的还原,由此增强了锐度。另外染色型显影液在显影过程中使明胶颜色加深且硬化,从而减弱了光渗效应(effects of irradiation)和infectious development (越过确定影像边界的银还原过程的扩散).
3.在用可变反差相纸印放时,底片上与银密度成比例的染色就如同一个连续变化的色罩,起到降低反差的作用,特别在高光区域。这一特性就使得不需要因保留高光而压缩暗部和中间调,或是为再现后者而遮挡高光,从而减少了局部加减光的时间。
4.染色型显影液特别适合制作双用途的底片,既适合普通银盐相纸,又适合如铂钯工艺等传统手工工艺(alternative processes)。铂钯工艺所需的底片的密度范围要远大于普通黑白相纸,传统显影液是无法兼顾的。染色底片有两种印放密度范围,一种适用于普通放大时所用的浅蓝/绿光,另一种适用于传统手工工艺所用的紫外光。用可变反差相纸放大时,染色能够压缩影调,起到一个连续变化的滤镜的作用,从而实现多种反差。用于传统手工工艺时,染色则起到高效率紫外线滤镜的作用,提高高达一档的曝光时间,增加log0.30或更多的密度,直至曲线的顶端,从而提高反差。结果是,相比普通黑白印放,紫外光下印放的染色底片具有的有效密度范围要高得多。

染色型显影液的劣势
染色显影液未被广泛接受的原因如下:1.连苯三酚是毒性很强的化学物质;2.染色底片的感光特性与普通底片不一样,操作起来更复杂;3.很多摄影师仅仅只是认为染色底片与其他非染色底片没什么不一样。下面我们来一一检视这几项。

毒性
连苯三酚和邻苯二酚都是毒性很强的物质。但是对于摄影师的主要威胁是皮肤吸收和干粉吸入,二者都很容易规避。盘显页片时,注意穿戴橡胶手套,混合酚类时,在户外操作或者使用通气罩。遵从这些简单的流程,注意一些常识,相关的潜在健康风险其实是完全可以避免。

染色型显影液与感光学
染色底片的透射光密度是由银密度和染色构成,这要比普通底片更难以预见。染色底片基本上比较平,但外观是具有欺骗性的,因为染色会增加底片有效印放密度范围,增加量为log0.30-log0.50.但是密度计不能读取染色的密度,因为密度计只能测量白光。如果采用银盐相纸印放,要精确测量染色密度则需要彩色密度计,并设置在蓝色通道;如果是任何其他传统手工工艺,则需要一台能够读取紫外密度的密度计;一些黑白密度计能够读取染色的密度值,前提是安装了合适的蓝紫吸收滤镜(如Schott BG-28 ,a 47 , 47B);如果采用染色底片印放在普通银盐相纸,必须注意,当从密度计的蓝色通道读取数值时,读取的只是该底片有效印放密度的大概读数。原因是银盐相纸虽然主要对蓝光敏感,同时也对紫外线、紫色、和绿色有相当的感色性,而采用蓝色通道的密度计只能测量一小段蓝色光谱,因此不能测量后三种光。这个问题在使用可变反差相纸时就更严重了,这种相纸有额外的高反差感蓝乳剂层和低反差感绿乳剂层。
使用传统手工工艺时情况要好很多,因为其相纸的感光范围大部分在紫外区域。实际操作中,采用UV模式的密度计能够对染色底片的实际印放密度提供非常准确的指示,不受特定染色色罩颜色的影响。

一些配方:
510-Pyro(2006)
(Jay DeFehr)
三乙醇胺 Triethanolamine (TEA), 75.0 ml
抗坏血酸 Ascorbic acid 5.0 g
连苯三酚 Pyrogallol 10.0 g
菲尼酮 Phenidone 0.25 g
加TEA至100ml TEA to make 100.0 ml

The standard dilution is 1:100. Starting development time is 5 to 7 minutes at 70F/21C.
标准稀释倍率1:100。21摄氏度的显影时间5~7分钟起。

PMK (1991)
(Gordon Hutchings)
A液 SOLUTION A
水 Water, 750.0 ml
米吐尔 Metol, 10.0 g
亚硫酸氢钠 Sodium bisulfite, 20.0 g
连苯三酚 Pyrogallol, 100.0 g
EDTA二钠(可选) EDTA-disodium (optional), 5.0 g
加水至1升 Water to make 1.0 liter
B液 SOLUTION B
水 Water, 1400.0 ml
偏硼酸钠 Sodium metaborate, 600.0 g
加水至2升 Water to make 2.0 liters

混合比例A:B:水=1:2:100。显影时间在9~15分钟,21摄氏度。
Mix 1 part A to 2 parts B to 100 parts water (e.g., 10.0 ml of A to 20.0 ml of B to 1000.0 ml
of water). Measure the water and then add the A and B solutions. Development times are
between 9 and 15 minutes at 70F/21C.

WD2H (2003)
(John Wimberley)
A液 SOLUTION A
蒸馏水 Distilled water, 750.0 ml
苯并三氮唑 Benzotriazole, 0.2 g
米吐尔 Metol, 6.0 g
连苯三酚 Pyrogallol, 60.0 g
EDTA四钠 EDTA tetrasodium salt, 5.0 g
加水至1升 Distilled water to make 1.0 liter

B液 SOLUTION B
蒸馏水 Distilled water, 750.0 ml
一水碳酸钠 Sodium carbonate, monohydrate, 110.0 g
加水至1升 Distilled water to make 1.0 liter

中低反差稀释倍率Working Dilution for Normal and Reduced Contrast
Distilled water, 1600.0 ml
Stock Solution A, 25.0 ml
Stock Solution B, 25.0 ml

高反差稀释倍率 Working Dilution for Increased Contrast
Distilled water, 1600.0 ml
Stock Solution A, 25.0 ml
Stock Solution B, 50.0 ml

Hypercat
(Jay DeFehr)
A液 STOCK SOLUTION A
丙二醇 Propylene glycol, 75.0 ml
抗坏血酸 Ascorbic acid, 0.5 g
邻苯二酚 Pyrocatechin, 10.0 g
加丙二醇至100毫升 Propylene glycol to make 100.0 ml

室温下将药品加入丙二醇,加热后持续搅拌至全部溶解,最后添加到最终容量。
Add the dry chemicals to the glycol at room temperature, heat in a microwave, conventional
oven, or on a stovetop with continuous stirring until all of the chemicals have dissolved, then
top up to the final volume.

B液 STOCK SOLUTION B
蒸馏水 Distilled water, 750.0 ml
碳酸钠 Sodium carbonate, 200.0 g
加蒸馏水至1升 Distilled water to make 1.0 liter

标准稀释倍率A:B:水=1:10:100。增加显影时间,稀释倍率1:20:500,可提高边缘效应。21摄氏度的显影时间5~7分钟起。
The standard dilution is 1:10:100. The formula may be diluted up to 1:20:500 for longer
development times, and increased edge effects. Starting development time is 5 to 7 minutes at
70F/21C.

Pyrocat-HD
(Sandy King)
A液 SOLUTION A
蒸馏水 Distilled water, 750.0 ml
焦亚硫酸钠 Sodium metabisulfi te, 10 g
邻苯二酚 Pyrocatechin, 50.0 g
*菲尼酮 Phenidone, 2.0 g
溴化钾 Potassium bromide, 1.0 g
加蒸馏水至1升 Distilled water to make 1.0 liter
* 可用25g米吐尔代替,但会有轻微的感光度损失。
25.0 grams of metol may be substituted with a slight loss in film speed.

B液 SOLUTION B
蒸馏水 Distilled water, 700.0 ml
碳酸钾 Potassium carbonate, 750 g
加蒸馏水至1升 Distilled water to make 1.0 liter

配合普通黑白相纸,稀释倍率A:B:水=1:1:100。配合铂钯工艺及其他大多数传统手工工艺,2:2:100。
For negatives intended for printing with silver gelatin papers mix 1 part A with 1 part B with
100 parts water. For negatives intended for printing with platinum/palladium (pt/pd) and
most other alternative processes mix 2 parts A with 2 parts B with 100 parts water.

染色型显影液简介
作者 Sandy King 译者 wirdo

焦芬配方
焦芬配方

黑白负片浓缩显影液PQ版

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显影》:
浓缩的罐用显影液(61号 正常调)
无水亚硫酸钠 125
对苯二酚 16
无水碳酸钠 60
菲尼酮 1
溴化钾 9
苯并三唑1% 300
加水至 1000

稀释比—显影时间(分)
1:20—11
1:50—15

这个配方应该是一般用途的底片显影用,至于是属于微粒,还是属于高反差的,书里面没有介绍,只是另外有一个“硬调”的浓缩配方(62号),只在具体药量上有差别(类似D76与D76R的差别)。
由于目前还没实际冲卷测试,所以还不能下结论。

另外,这本资料给的都是定量比值,而且开篇的时候详细说明过配药的方法,比如“先用比配方规定的水量较少(通常为全量的2/3)的水来溶解各种组份,在溶液配完后再加水至所需的量。”,其实就是我们常配的D76、F5之类的方法。
苯并三唑1% 300,指的是浓度为1%的苯并三唑溶液300ml。(如果最后加水至1000ml的话)
药水配好,用片头初步实验(单面追击法)结果如下:
原液能使片头在1分钟内全黑;
1+19稀释的药液,10分钟时仍没有追上,显影时间将大于20分钟;
1+9稀释的药液,在8分30秒时追上,显影时间可以取16~17分,具体时间还需进一步实验。

上面介绍的这个P.Q浓缩配方,似乎没有原书介绍的那么“浓”。
在做此配方的实际感光度测试时,发现片头的变黑时间在3分半(1+9稀释),这跟下午做的测试有很大出入。
经测试国产某品牌盘片的实际感光度为ISO 400,显影时间取3分半。(此盘片用D76冲洗时的感光度为ISO 100,显影时间为9分钟
经过这两天的反复实验,首贴中的P.Q浓缩配方已经能进入实用阶段,操作要点如下:
1、1+19稀释时,“T牌盘片”(某品牌国产盘片)的显影时间约为8分钟,影象灰度正常,颗粒细腻,但片基发黑。同样的盘片在用自配RODINAL 1+50冲洗时也出现片基发黑现象,之前用乐凯盘片也有同样现象。(注:普通乐凯36张SHD商品卷不曾发现片基发黑现象)
2、1+9稀释时,T牌盘片的显影时间为3分半至4分钟,影象锐利,颗粒细腻,灰度正常,片基通透,比用D76冲洗更透明。
3、药液呈无色透明状,略有沉淀。稀释之后的工作液在量杯中放置16小时也不见变色,但药力有所降低,1+9稀释的工作液显影时间将延长到6分半,并且出现片基发黑现象(轻微)。
4、此配方不具有之前期望的提高底片感光度之效果,实际感光度与D76显影时基本一致。
01-5070__98344.1466519672.386.513
从对PQ的经验来看,这个比例不应该是微颗粒。使用应该是方便的,但也常规。从结果上看比较中性,偏硬调。可能会对显影时间敏感。

加了碳氧了,应该是比较硬了。没给出PH值啊。PQ药搞不好就灰雾。一般菲尼同在碱性溶液里不稳定。酒红醇类浓缩药,连MQ的浓缩药都有。
帖一个。摘自柯达圣经—现代摄影加工信柯达,得永生哈。

迷途而5.7克
对本二粉22.6克
水415MM
硫痒77.7克
氢氧化钠14.5克。
1:15-30稀释使用。稀释液视情况酌量加抗灰雾剂。
配菲尼同用有机溶剂先融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