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分离运动

相较于绘画而言,摄影是否是单独的一种艺术形式?
这个问题自从十九世纪中叶起,欧美艺术圈的成员们就一直在激烈的争论着。 早先,法国和英国的摄影师们曾尝试制作像学院派绘画般的照片。 这通常造成了难以让大家信服的结果,如同卡美仑(Julia Margaret Cameron)柔焦般构成的作品。

1886年,英国人彼得亨利‧艾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发表了一篇名为「摄影:一种绘画艺术(Photo:A Pictorial Art)」的论文,因而催生了「画意摄影主义(Pictorialism)」 。 这个风潮吹向了艺术史学理论家(如:Heinrich Kühn等人)、摄影艺廊(如:纽约的「摄影/分离」画廊)、学院以及摄影俱乐部。 而在东方与,画意摄影主义的风潮也广泛影响如日本的Shinzo Fukuhara,甚至中国的郎静山。

「操作」所拍摄的,这个概念一直在画意摄影主义中扮演主角的角色。 画意摄影主义的这些拥护者们(Pictorialist)藉由不同的人为介入方式去处理相片,并声称借此摄影可以像绘画一般具有创意。 他们藉由刮去、画上、或什至剥除画面上原始曝光的元素。 这些画意摄影师们尤其偏爱「唯美般的模糊(artistic blurring)」与色调上的调整,而这些在使用「重铬酸胶质显影术(Gum Bichromate Process)」时有着特别好的表现。

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清楚的辨别,其实画意摄影主义是多方发展的:不只包含自然主义(Naturalistic)与象征主义者(Symbolist)甚至「摄影/分离」的成员。 而他们则探索了几乎从肖像到风景的所有领域类型。 此后画意摄影的种种逐渐落于公式化与俗套,但在业餘与商业摄影师眼中依然是具有相当吸引力的,这种状况则持续到一次大战结束后。

然而这些画意摄影运动也有不少正面的贡献。 他们强调了摄影美学的争论,促使大众正视摄影这种媒材的本质,鼓励了摩登世界对其关联的反思。 另外,这些画意摄影师们热情的摄影实验结果则对当代的艺术家与摄影家有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