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由于早期摄影底片和相纸是不分家的…所以我这里翻译做相纸材料简史。翻译此段落的目的在于,其中谈到了各种相纸材质,从Daguerreotype(达盖尔银版法)到铂金板,并简要评述了各种“承像材质”(此承像,是承接并展示最终图像的意思)的特性,有一定参考价值)


正文:
  最早的负片及正片摄影使用一种含有银盐的纸张,这类纸基负片(calotype 卡罗成像法)能体现极其丰富的影调,同时几乎不产生任何的晕光,而缺点在于细节会被纸张的纹理所掩盖。虽然今天(指1950年代)的很多艺术摄影师还在使用纹理不那么明显的纸基负片,那是因为此类负片会带来一种“艺术效果”。同时由于此种负片非常便于修片(因为是纸啊,纸!),早期的摄影师对于此种负片并不是很满意(细节比较粗糙)。为了能达到达盖尔银版法的精细程度,摄影师们设法用上蜡的办法来消除纸张的纹理,但Broad Effect(注1)依然困扰着他们。这种负片如果要印制成相片,会使用一种氯化银相纸,特点是在曝光过程中此种相纸会直接显示出影像(和当今相纸不同,现在的相纸需要在显影液中才能显示出图象)

  严格来说,达盖尔银版法即不算负片也不算正片:阴影部分是光滑闪亮的银面,而亮部则是白色的银汞合金(没有反射性)。只有让阴影部分反射黑色物体(而白色部分由于不是镜面,所以保持白色),整个照片看上去才像一张正片。清晰的细节和相对简便的操作(实际还是挺繁琐的…),使得达盖尔银版法在1850年之前颇为流行,成为当时使用最广的底片(或者说相纸?如果作为正片来看)。有了达盖尔银版,镜头的表现力得到了完全的发挥,我(亚当斯本人)承认我常拿自己的作品和达盖尔银版法的相比,每每让我对于达盖尔银版法所获得的那种卓越的影调和清晰的光影细节羡慕不已,真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达到那种程度(让亚当斯如此高评价的东西…我到目前还没机会欣赏啊)。

  进入19世纪50年代之后,纸基负片和达盖尔银版开始走下坡路,因为硝化棉(collodion,火棉胶、胶棉)或者说湿板被发明出来了。这一发明使得玻璃成为了一种可用的负片载体(将含有感光材料的火棉胶刷在玻璃上后即成为底片)。为了再现湿板法的影像,蛋白相纸也随之产生,相纸被涂上了蛋清以获得一种光滑、平整的表面。这种涂布蛋清的相纸(通过接触法印相),只要在太阳下暴晒就可以获得影像(注2)。出现影像后使用氯化金调色,水洗(再定影),最后用热的铁滚轮上光(蛋清变成蛋白了么…)。到了19世纪末,火棉胶和明胶(gelatin)代替了蛋白。这类直印相纸(Print Out Paper, P.O.P.)能带来丰富的影调变化,不过一般来说保存性并不好。

  不需要使用银的替代方法也在随后被发现,这种碳粉工艺(carbon process)利用了溴化钾能使凝胶在感光后失去水溶性的原理。颜料——通常是碳粉,同溴化物凝胶混合在一起。在曝光后这种相纸被浸入温水中,那些没有感光的能够溶于水的部分被洗去了(剩下感光的部分不溶于水,就留下了黑色的影像)。这种技术对于操作要求很高,因为其需要将含有颜料的凝胶涂布于承托物的表面。另外一个缺点就是难以估计曝光时间,因为只有水洗之后才能显现出影像(作为一种P.O.P.相纸,感光材料都被水洗掉了,想追加曝光也来不及了!)。如果可以估计曝光时间,这种相纸可能会更加流行,毕竟这种方法所获得的图像有很好的曝光宽容度(原文为long scale,注意不是指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和锐利的细节,表面光滑平整,而且可以通过颜料的选择实现精细的色调控制。

  刚才提到的碳粉印相流程还有几个改良方法,称为碳溴印相法(Carbro法,carbon碳+bromide溴。是化学接触印相法,与原本工艺需要光照不同)或者Ozobrome法(注:对于这两种古老的技法,简体中文没有对应的翻译…)碳溴印相法使用溴化物相片作为媒介,同时由于碳粉层材料的“厚度”使得阴影部分获得了极好的调性,远远优于常规接触转印技术。Ozobrome法可以看作是碳粉印相法的简化(注3),相对上文提到的标准的碳粉印相法来说简单一些。在这两种方法中,溴化银相纸同用铁氰化钾的碳粉相纸接触,碳粉相纸同银盐反应后失去了溶解性。主要处理过程同上一段的碳粉印相法一样,优点在于结果相对好估计一些。这种树胶重铬酸盐印相法(Gum Bichromate Process)利用了树胶的溶解度变化,(未被溶解的含有染料的树胶构成了图像)。由于可以被水溶解,所以在19世纪90年代,在那个摄影模仿绘画探索前进道路的年代里,这种方法非常流行,不需要的影像细节可以很容易的被水洗掉。

  铂金相纸(此铂金非彼铂金,不是现在那些标榜铂金超白的相纸,是真的使用铂来显影的相纸)有极长的保存期,不过在上世纪末的兴起(1890年代)不是考虑到保存期,而更多的是出于审美的追求。这种相纸无需额外涂塑,因此能获得带有纸基纹理的柔和图像。相纸中的铁盐有光敏性,而铂盐在显影过程中与之均匀反应并被还原到纸基上(注4)。较为便宜的钯盐(我记得有傻逼广告宣传钯金戒指的…记住,贵金属只有金和银。)可以用来代替铂盐。虽然20世纪20年代摄影风向改变后,人们(不再追求印象派的效果)在相纸上涂蜡、在平滑材质上双层涂塑以消除纸张纹理,这两种印相方法依然流行了一阵,只是因为成本问题,铂金相纸在30年代逐步退出了市场。

  随着溴化银明胶相纸(developing-out paper/D.O.P.)的普及,越来越少的人使用前述的几种相纸。之所以称为D.O.P.相纸,是因为相纸上的潜像需要通过冲洗(develop)才能显现,这和以前的干板或负片差不多。这种相纸的好处是不再依赖于阳光(中的紫外线)。D.O.P.相纸早在1880年代被发明出来的时候被称为煤气灯相纸(gaslight papers),把煤气灯开大后作为光源进行印相,冲洗时则调弱煤气灯光。这种D.O.P.相纸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或者说有点先见之明的原因,是因为生产商可以生产不同对比度规格的相纸,这就给没法单张冲洗的胶卷(之前都是散页片)带来了不少便利。摄影师们被告知,对于不同的胶片、显影液和温度的组合,总有一个最优的显影时间,(所以在胶卷的冲洗时间控制上也没有什么自主性,于是相纸成为了重要的可调整对象)。选择某种底片来 适应相纸的技艺,让路于为自动化批量生产的胶卷选择一种合适的相纸。然而,正如读到我早期书籍的读者所留意到的,我认为摄影技术的进步将导致一种新技术的 出现,这种技术能使得我们在按下快门之前就可以预知最终照片的模样(Live-view么…)。在这里我呼吁大家更为理性的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代替传统工艺,为某种相纸生产与之相适应的底片,是向传统的一种回归。


注释:
由于有些注释太长,所以专门写在这里——
注1:此broad effect在针对纸基底片的情况下,没有对应的中文翻译,是否可以理解为在较为充分光照下的一种低锐度和焦点不实,类似用摄影模仿印象派作品。
注2 :由于此相纸是通过紫外线感光,所以可以在阳光下作接触印相,并拿回室内观察,如不满意可以再拿去室外继续暴晒。其影像无需显影,只需要定影,肉眼直接可见
注3 :简单来说其特性有1、可以印制在任何材质表面2、也是化学转印过程3、印相结果是正像?!就是负片印过来还是负片,正片印过来还是正片
注4 :铁盐印相工艺都是在光线的作用下把正铁(三价)还原为亚铁 (二价),而亚铁又能把某些金属化合物还原为纯金属状态,金属化合物可以是铂盐、钯盐、汞盐等。还原成金属之后就沉淀在相纸上,形成影像。同理就可以有水银相纸么?…

后记:
这段文章涉及到了太多古老的东西,比如蛋白相纸,达盖尔银版,碳粉印相(也有翻译为碳素印相的,但有点类似东洋人的“酸素,水素”,不喜欢。而且此种方法中,碳只是以原子形态参与物理变化,谈不上“素”)等等。

原文是作为Basic Photo:The Print一书中的Printing Process: A Historical Note章节,由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所著。